紅蓋燒餅爐下單即生產,微眾餐飲服務有限公司(青島分公司)專業從事紅蓋燒餅爐下單即生產,聯系人:孫永飛,電話:19137125366、19137125366,QQ:825329219,發貨地:嵩陽街道雙溪和茶樓旁邊,以下是紅蓋燒餅爐下單即生產的詳細頁面。" />
以下是:紅蓋燒餅爐下單即生產的產品參數您是想要在山東省青島市采購高質量的紅蓋燒餅爐下單即生產產品嗎?微眾餐飲服務有限公司(青島分公司)是您的不二之選!我們致力于提供品質保證、價格優惠的紅蓋燒餅爐下單即生產產品,品種齊全,不斷創新,致力于滿足廣大客戶的多種需求,聯系人:孫永飛-19137125366,QQ:825329219,地址:《嵩陽街道雙溪和茶樓旁邊》。 山東省,青島市 青島市,山東省轄地級市,別稱島城、膠澳,副省級市、計劃單列市、特大城市,青島都市圈核心城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濱海度假旅游城市、國際性港口城市。總面積11293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10月,青島市轄7個區、代管3個縣級市。截至2022年末,常住人口1034.21萬人。
紅蓋燒餅爐下單即生產視頻展示,產品更生動!讓您親眼見證其優點和特點,為您的購買決策提供有力支持。
以下是:紅蓋燒餅爐下單即生產的圖文介紹中國人對燒餅的喜愛是不分南北的,據史書記載,燒餅早是班超出使西域時帶來的,在唐代開始盛行。眼觀南北方燒餅,可以用形狀精致、花頭甚多八個字概括。中國的燒餅種類繁多,很多都是非常有名氣的,油酥燒餅,芝麻香餅,武大郎燒餅等等。下面的6種燒餅,可以說是中國出名的,全吃過的,估計已經"走遍"了全國!
山東單縣地方傳統名吃,制作精良、用料考究、外酥里嫩,香酥可口,外型 美觀,因其用具、做工、造型。胃口與其它“面食”類不同,而被工商部門命名為“傳統名吃”。其制作工具“吊爐”,頗有特色。一般制作燒餅的工具是燒餅在上面,火在下面烤,而吊爐則是燒餅在下面,火在上面,先用火將爐烤熱,然后利用扛桿將火爐吊起放入燒餅,上燒下烘而成。其外觀呈圓形,比一般燒餅直徑小很多。選用精 、精油、核桃、花生仁、肉丁、芝麻鹽及各種佐料面精制而成。因其制作精良、用料考究、外酥里嫩,香酥可口,外型 美觀,深受單縣城鄉及周邊群眾的喜愛。
起源于明清時期傳統的博山肉燒餅,是山東淄博博山的一種漢族傳統美食。其以制作工藝復雜,味道咸香走上了人們的餐桌,它的特點集中了餅皮香脆、餡味咸香、芝香味美。博山肉燒餅從嚴格意義上講,并不是用火烤,而是用爐內的高溫熱氣炙,所以會特別酥嫩,剛出爐的燒餅即有芝麻和面的香氣,更有鮮肉的鮮美。而且由于新鮮調制肉餡的原因,使得形成一面酥嫩,另一邊卻是柔軟。在2015年中央二套《時間》欄目組的中國早餐更是將它搬上了熒屏,從此便讓更多人知道了它。
南京鴨油酥燒餅不同于一般燒餅,鴨油酥燒餅用鴨油和制的酥燒餅,其選料、制作、火功、質量均很講究,燒餅層次分明,入口又香又酥,余味久存。雖然每天上午應市不少,但購者仍需排隊才能買到。在吃的時候又香又酥,層次分明,香氣濃郁,如果有機會去到南京的話,一定要嘗一嘗這個美味,畢竟美食與美景都不可辜負。
河縣的武氏燒餅,始于北宋景佑年間,始稱“炊餅”后改稱“武大郎燒餅”。因在《水滸傳》、《金瓶梅》兩部古典名著中均有描述而名揚四海。武氏燒餅金黃酥香,造型美觀,誘人食欲。多年來,經過歷代廚師們的不斷創新與改進,使之擁有獨特的油而不膩,口感柔和,入口即融,鮮香可口。
原名嚴州干菜燒餅,又名嚴州酥餅,建德干菜燒餅,是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較有特色的傳統名點,集松、酥、脆于一體,清香撲鼻。嚴州酥餅以上等面粉用不同溫度的水和素油拌和,擇肥膘肉與上等干菜拌勻為餡,在外面涂抹一層糖汁和油,以黑白芝麻撒粘,在特制的燒餅爐中用炭火烤熟。餅形小巧飽滿,呈蟹黃色,芝麻撒面,餡多殼薄,外觀十分玲瓏可愛,顏色深黃,口感松脆,老少皆宜。
黃山燒餅本是古徽州的地方小吃,面團揉勻餳透后,放入爐壁邊,經過木炭烘烤而成。由于個頭小,攜帶方便,且烘烤時間長,水分大多蒸發,不易變質,當年曾隨徽商走遍大江南北,名氣也越來越大。黃山燒餅層多而薄,外形厚、口味香、甜、辣、酥、脆。不待入口,便覺得香味濃烈,咬一塊,既酥又脆,層層剝落,滿口留香。另外,黃山燒餅很容易存放,由于烘烤時間長,餅中水分大多蒸發,利于貯存,一旦受潮,烘烤后依然酥香如故。又因上白面粉搓酥,使面皮分層薄如紙,致烤制后酥松油潤而不膩。
現在的都市生活中,尤其在北方,燒餅已經成為必不可少的早餐品種。在各個寫字樓周邊的山西燒餅、晨光燒餅等小店,早上被眾多上班族包圍,甜口咸口,夾菜夾肉夾雞蛋隨君任選~
今天口未菌就帶你扒一扒隱藏在全國各地的讓不少當地人為之驕傲、想起來就忍不住吞口水的那些 明星燒餅 !紅蓋燒餅
紅蓋燒餅餅是古老的特色傳統小吃,產于江蘇省泰興市黃橋鎮,流傳于江淮一帶。黃橋燒餅色澤金黃,香酥可口,不油不膩,一般有咸甜兩種口味。
紅蓋燒餅源于何時雖無文字記載,但民間流傳有一個小故事。說是清朝道光年間,如皋縣的一位知縣路過黃橋,吃了一回紅蓋燒餅燒餅后齒頰留香,念念不忘。如、黃二地相距60余里,總不能專程來吃呀,這位縣太爺竟不怕人說他搞特權,隔三差五地派快馬到黃橋購買燒餅,以飽口福。這足以說明 吃貨這個物種在古代就已經存在了 黃橋燒餅早在近200年以前就已經很受歡迎了。
它之所以出名,還與的黃橋戰役緊密相關。1940年10月,在陳毅、粟裕等直接指揮下的黃橋戰役打響后,黃橋鎮12農磨坊,60只燒餅爐,日夜趕做燒餅。鎮外戰火紛飛,鎮內爐火通紅,當地群眾冒著敵人的炮火把燒餅送到前線陣地,譜寫了一曲軍愛民、民擁軍的壯麗凱歌。當時留傳下了一首廣為流傳的民歌,歌詞是:
紅蓋燒餅燒餅圓又圓,圓圓燒餅慰勞忙。
燒餅要用熱火烤,軍隊要把百姓幫。
同志們呀吃得飽,多打勝仗多繳槍。
但今天的“紅蓋燒餅”經過多年改進,已經在餡料上有了很大的調整。69年前擁軍時的紅蓋燒餅燒餅只是一種簡單的酒酵面餅,面粉用酒酵發酵,然后在草爐上加少許油,用小火烘烤成兩面焦黃即成,形狀如一個倒扣著的小臉盆。而現在的黃橋燒餅只有巴掌大小,厚薄只有半寸,外邊是一層厚厚的焦黃的芝麻,圓圓的,金黃燦燦的,看上去像一個玲瓏剔透精致的小工藝品。
黃橋燒餅主餡是肉松、火腿、蝦米、蔥油、雞丁、香腸等外加豬油,香蔥和面調和的餡,在溫控的電烤爐的烘烤下,燒餅外黃里軟,色呈蟹殼紅,不焦不糊,不油不膩,咬一口,香氣四溢,蔥油流滿嘴角……那滋味,別提多滿足了!唐山棋子燒餅
棋子燒餅,顧名思義,就是像象棋子那么大的燒餅。棋子燒餅已經成為唐山地方獨有的風味美食,與唐山麻糖相媲美,是唐山的特產之一。
燒餅內有肉或其他材料的餡,表面有芝麻。烙燒餅用兩個爐,一個在下面生火,另一個在上面吊著,兩面同時烙。燒餅小巧,脆香。
據記載,棋子燒餅緣起于豐潤縣城關。豐潤地處京東大御路(皇帝出巡的御路)的要沖,關外和京東的人進京都要經過豐潤城。這里四通八達,來往客商很多。特別是長途跋涉的客商或進京的人,一般都在豐潤歇腳,因此這里的客店、飯館云集,生意十分興隆。相傳在光緒年間,豐潤城關的西大街有家旅店叫雙盛號,與這家旅店毗鄰的是一家叫做裕盛軒的飯店。每天住在雙盛號的南來北往的客商,一般都就近在裕盛軒就餐。
當年集鎮間的距離很遠,南來北往的客商臨行前都要帶些干糧在路上充饑。起初裕盛軒飯店備用的干糧多是饅頭、大餅和缸爐燒餅。這些干糧時間越久就越干越硬,路上吃起來干巴巴的,很沒有滋味。
有一次,一位進京趕考的學子住在雙盛號,第二天準備啟程買干糧時,裕盛軒飯店的老板正在與人對弈。這位學子拿著幾個缸爐燒餅,無可奈何地對正在下棋的老板說:“您的燒餅要是加進點豆沙餡,個頭像這棋子一般該有多好!”老板舉著棋子忙問道:“那樣做有什么好處?”學子回答說:“加些豆沙餡,吃著就有滋味,個頭小點,便于攜帶呀!”老板聽了學子的話,覺得很有道理,就說:“我們試試吧,客官高中時,我用小燒餅為您祝賀!”
事后,裕盛軒飯店的老板就跟廚師商量這位顧客的意見。他們覺得將缸爐燒餅做成象棋子般大小,沒有問題,里面加上豆沙餡也沒有問題,但他們并沒有就此為止,而是為了防止在路上燒餅變干,幾經試驗,終于摸索出用雞油和面的辦法,做成了帶有豆沙餡的棋子燒餅。這種燒餅還是用缸爐烤制,就是因為采用雞油和面,再配以芝麻的香氣,就顯得外焦里嫩,酥軟香甜,很受往來過客喜歡。使用大油和香油合酥的棋子燒餅,有肉、糖、什錦、臘腸、火腿等多種餡心。里外烤制酥透,色澤金黃,肉餡鮮香,酥脆適口不膩!
紅蓋燒餅是京津冀地區特色小吃之一。主要流行在河北地區,以缸橫臥,內壁貼餅,外溫內烘是其獨特的制作方法,缸爐燒餅呈圓鼓形,色焦黃、味鮮美,香酥可口,別有風味。
用缸制作食品是種很獨特的方法,它利用了“缸”的光滑、耐火和厚度,燒出的燒餅不糊、面光,吃起來香、酥、脆。這種燒餅的制法在火候上極講究,因缸里呈凹形,涼或熱燒餅都要滑下來。缸爐燒餅形圓,上有花檐,大小同現在的芝麻燒餅差不多。
剛出爐的熱乎燒餅,香脆酥松,敦實肉厚,芝麻密實,可以直接吃燒餅或者夾著肉或者燜子吃。香酥脆的燒餅,來一個吧!
縉云燒餅也稱為桶餅,是浙江省縉云縣傳統小吃。據說,有650余年的歷史。縉云燒餅以面粉、鮮豬肉和梅干菜為主要原料制成餅坯,經燒餅桶炭火烘烤制成。
有關縉云燒餅也有一個有意思的典故。據說,古時軒轅帝在縉云仙都的石筍上用大鐵鼎煉制仙丹,當地村民為求長生不老,紛紛效仿,動手制作土鼎,上山采藥煉制仙丹。
有一日,一村婦在家中烙餅,見其兒子剛煉制好丹藥,發現土鼎內還有炭火且內壁光滑,就順手將餅貼于鼎壁,烤之。慢慢的家中充滿了烤熟之餅的香味,而溢出房子,引來了其他好奇村民,大家食后發現烤出之餅比鍋中烙出的餅酥香、糯軟。
久而久之,村民們發現食土鼎煉制的丹藥,并不能長生不老與消災避邪,就紛紛將其加以改進做成燒桶,專用于烤餅之用。而有的村民則挑著特制的燒桶客走他鄉,以烤餅為生。
縉云燒餅皮薄酥脆,一般會分為五花肉梅干菜、瘦肉梅干菜、豆沙等幾種口味。香酥的餅皮加上香糯的餡料,吃的時候熱騰騰的,特別棒!千萬小心別像口未菌一樣貪吃燙到嘴哦~吊爐燒餅
吊爐燒餅,俗稱燒餅,相傳始創于二十世紀初,做為漢族傳統名吃。其制作工具“吊爐”,頗有特色。一般制作燒餅的工具是燒餅在上面,火在下面烤,而吊爐則是燒餅在下面,火在上面,先用火將爐烤熱,然后利用扛桿將火爐吊起放入燒餅,上燒下烘而成。
吊爐燒餅一般選用精 、植物油、芝麻、鹽等佐料制作而成。剛出爐的燒餅薄薄的一層芝麻蓋(小時候喜歡吃芝麻蓋了),又香又脆,外酥里嫩,香酥可口,是充饑解饞的不二之選!恩平燒餅
恩平燒餅,源自明朝,具有600多年歷史,是廣東恩平傳統特色小吃,是祭祖、感恩、喜慶之餅。恩平燒餅主材料為糯米,經過烘烤的恩平燒餅有著散發著糯米的清香。
燒餅的主要材料是糯米,剛出爐的燒餅綿香軟糯,時間久了會變硬。所以用烤箱、微波爐加熱吃口感佳,蒸熱次之。
每年過了元宵節開始到清明節,恩平的大街小巷會多出一批賣燒餅的檔攤。清明前后燒餅是恩平人受歡迎的食品,其風靡程度不亞于中秋的月餅,甚至在其之上。這些年燒餅已經從當年的單一品種發展到多種口味了,成為恩平人的驕傲。凡是在外回鄉祭祖的恩平人,都會帶出恩平燒餅與親友們分享。
恩平燒餅有著600多年歷史,相傳明朝有個開私塾的,為了籌錢免費給貧窮的孩子教學,便始創了恩平燒餅,做起了燒餅生意。
到了清代,牛江有個馮德的人,當時在兵營當官,其妻愛吃燒餅。一天,馮妻病重,馮德辭官回家照料病妻,豈料未回到家其妻已病逝。之后,馮德在每年清明時均帶上恩平燒餅去拜祭亡妻。一次,馮德剛擺好祭品,突然發現一個放牛娃餓暈在旁,馮德救人心切,拜祭完亡妻后拿燒餅救活了放牛娃。后來,放牛娃做了大官,深記馮德的救命燒餅。回鄉后,得知馮德已去世,于是他以燒餅去拜祭恩人,以表感恩和尊敬之意。自此,恩平人清明時節掃墓祭祖,就用燒餅作為主要祭品,并在拜祭完后把燒餅分給過路人或在附近干農活的人吃
小時候好奇的就是電視上那些把餅沾爐里,餅是如何穩穩不掉的。現在長大才知道原來那個叫缸爐燒餅。
缸還是特制的,看上去就像無底的水缸,大口向下,放在排好的爐條上,固定好即成了燒餅爐。
缸爐燒餅有什么來歷?有個傳說,一個叫石老化的廚師開辦熟食“發貨鋪”,以蒸肉包子、烤吊爐燒餅為主業,當時為了更好地利用做包子的肥肉和白菜幫,就制成了燒餅入吊爐烤熟出售。也由于物美價廉,非常暢銷,后來石老化改進了工藝,把吊爐改為缸爐,名氣大增,連乾隆南下巡察的時候都稱贊:“城府千層四方方,芝麻點心計長。奈何八卦爐中燒,縱到嘴邊更放香。”雖然只是傳說,但是起碼是有幾百年歷史了。
缸爐燒餅早是起源于河南地區,因為做法獨特味道極美非常受歡迎,所以很快就流傳到別的地方,現在很多地方都能吃到。缸爐燒餅講究的是一個新鮮,現烤現賣,基本是出一鍋就賣一鍋。
浙江有對夫妻用兩米大缸爐“烤燒餅”,一天賣900個,不排隊都買不到。
烤燒餅是個技術活,因為沒法用溫度計來衡量溫度,燒餅做得好不好完全靠經驗,這得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才能掌握,。原來這對夫妻的手藝是傳承自父輩,父輩做燒餅已經好幾十年了,從小耳濡目染早就對燒餅制作銘記于心。燒餅做的是老熟客的生意,只要吃了就一直來買。所以這對夫妻從一開始就對食材很有要求,堅決要用好面粉、好芝麻,麻油也是用老家帶過來的自榨的麻油,衛生還好吃。
缸爐燒餅是直接用手貼在缸壁上,缸壁煎下面是烤的,內外都香,這個步驟是考功夫的,要非常老道地掌控爐溫,溫度低了餅不但不熟還掉到炭火里去,溫度高了餅就烤糊了。所以就要時不時照看著,溫度不達標的時候就要蓋上蓋子,過了就要降溫,一爐可以烤30個燒餅,直到內外金黃香味撲鼻就可以出鍋了。
分享一個吃缸爐燒餅的方法,就是劃開燒餅,然后把羊肉串整個插進去,肉全被燒餅包裹,捏住口使勁,一下都下來了。然后就可以開吃啦,滋滋冒油的羊肉串遇到柔軟的餅心,迸發出撲鼻的香氣。
大家吃過缸爐燒餅嗎?吃過的朋友可以來和小編分享一下哦。
山東青島微眾餐飲服務有限公司是長期專注于 烤紅薯爐領域。本公司倡導“專業、務實、、創新”的企業精神,具有良好的內部機制。優良的工作環境以及良好的激勵機制,吸引了一批高素質、高水平、率的人才。擁有完善的技術研發力量和成熟的售后服務團隊。我們的宗旨是:“用服務與真誠來換取你的信任與支持,互惠互利,共創雙贏!”我公司愿與國內外各界同仁志士竭誠合作,共創未來!
剛寫下這個題目,正好被老婆看到。她說:這個有什么可寫的?燒餅又不是寶應特產,全國很多地方都有,再說要論名氣、特色,黃橋燒餅才有名氣,沒聽說過寶應燒餅有什么稀罕的。其實黃橋燒餅如果不是那場戰爭,也許至今可能會和寶應燒餅一樣仍然養在深閨人不識,當然能把小小燒餅做大做強,黃橋人的商品經濟意識和善抓機遇的開拓精神還是十分值得學習和敬佩的。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前后,寶應城里還有許多燒餅店,那時侯燒餅的做法大都相同,都是用缸爐烘烤(當時電烤爐還沒問世),所謂缸爐,狀如一只汽油桶,但比汽油桶要略矮些,略粗些,外側四周圍覆以木板,狀似一只大木桶,下側一邊開有一孔以通風,內罝一個上小下大的陶器,像一只倒扣的無底的缸,缸與桶壁之間塞滿耐火泥之類的材料隔熱保溫,缸中下面置炭火,缸的內壁用于貼燒餅烘烤,用這種爐烘烤而成的燒餅又被稱為缸爐燒餅。
燒餅雖然不是什么貴族食品,那種連芝麻和酥都沒有的荒燒餅甚至可以認為是貧民食品,但燒餅的制作工藝卻并不簡單。我只會吃燒餅,不會打燒餅(寶應人常把制作燒餅稱為打燒餅)。但在買燒餅時常常要在燒餅爐旁排隊等侯,耳濡目染,時間長了,對燒餅的制作過程也略知一二。做燒餅的技術要點首在發面,發面既不可不足亦不可太過,發得不足做出來的燒餅口感僵硬而不松軟;發得過頭,燒餅變酸口味也不好。即便用多兌堿的方法來中和酸性,仍不如發得恰到好處的燒餅好吃。有經驗的師傅常用鏟燒餅的火鉗燒熱后在發面上烙一下,看看烙過的面色就能判斷出所發的面是否恰到好處。
除了發面,做燒餅的另一個技術要點大概要算貼餅和鏟餅了。燒餅的烘烤是靠把餅貼在爐子的內壁上完成的。爐子里溫度很高,燒餅貼在爐壁上又是直立甚至有點仰立狀態,如貼得不牢很容易掉到爐火中化作一陣黑煙,而且因為爐壁面積有限,為充分利用空間,多貼幾個餅,需要一個挨著一個貼,既不可間隔太大,也不能貼得重疊起來。這就需要貼餅時要掌握穩、準、狠的三字訣,這個三字訣可不是三兩天就能掌握的技術。貼完后烘烤時間也須掌握好,否則非生即糊。烤好出爐也有技巧,用一把頭部敲扁的火鉗伸到爐子里一個一個鏟出來,先貼的先鏟,后貼的后鏟。鏟時,同樣要掌握穩、準、狠的三字訣,一鏟下去,要立即夾牢,稍;有不慎就可能將餅掉到爐火里,便前功盡棄。
至于表面芝麻的多少,酥和餡的投放多少也是影響口味的重要因素。傳統的缸爐燒餅大約有四種餡:椒鹽、蔥油、白糖和羅卜絲,但不論哪一種都少不了要加入“酥”。所謂“酥”其實就是用油與面粉拌和而成的一種餡。酥的多少決定了燒餅烤熟后的酥脆程度,也是影響燒餅口味好不好吃的一個要素。但這些主要是一個成本問題而不是一個技術問題,放多了口味好但成本高,放少了雖然成本低了但口味又差了,影響銷路。所以燒餅鋪老板要在成本和口味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前二年,寶應寧國寺的方丈明波大和尚圓寂,從外地來了許多高僧吊唁并為大和尚做法事超度。高僧們早餐吃的燒餅便是在距寧國寺以南不遠的一家燒餅鋪定制的,這家燒餅鋪的師傅(也兼老板)對我說:當時和尚定制的燒餅都是兩元一只的。
我問:賣給我們吃的燒餅都是一元一只,為什么賣給和尚吃的要兩元一只?
答曰:原料不同!
我問:怎么個不同法?
答曰:主要是酥多,當然芝麻和餡心也要多一些。
又問: 芝麻多可以看見,怎么知道你酥放得多呢?
答曰:吃在嘴里口感不同,另外用手平拿起燒餅的一邊時,燒餅常會因為酥多而斷掉。
又說:要不要給你也做幾個兩元一只的嘗嘗。
我說:不必了,不必了,我覺得這一元一只的已經蠻好吃了,吾乃凡夫俗子,豈敢奢望高僧之口福也!
可惜這位師傅只知做燒餅不知做廣告,假如他在燒餅爐旁豎一木牌,上書:寶應寧國寺指定專用燒餅,想必他的生意會更好吧!
當然不做廣告這位老板的生意也很不錯,不僅是這位老板,寶應現在僅剩的幾家做缸爐燒餅的老板,地無分南北。生意都很不錯。
生意好的一個重要標志是,無論在哪一家買燒餅,大都要等一會才能買到,少則等幾分鐘,多則十幾分鐘,很少有一去就能買到的。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方面是人們在吃慣了各種新奇特的小食后似乎突然又有了一種懷舊情緒,又想吃吃燒餅這樣一種傳統食品。二是現在生產缸爐燒餅的全城也沒有幾家,物以稀為貴,自然家家生意興隆了。
現在科技進步,除了缸爐燒餅,又有了電爐燒餅:將做好的燒餅放到一個個狀如抽屜的鐵盒里,然后再插到電烤箱里烘烤。這種方法制作燒餅比傳統的缸爐燒餅效率高多了,因為一次可以插入烤箱幾個抽屜,所以產量和速度都比缸爐燒餅大大提高,而且因無須像缸爐燒餅那樣貼餅和鏟餅,在技術上可能也要容易掌握一些。
但是我卻總覺得電爐燒餅口味似乎不及缸爐燒餅,吃起來更像是匹薩餅而不是燒餅,好像是缺了點什么,究竟缺點什么,也說不清楚。總覺得缸爐燒餅吃起來更香一點,也許,缸爐燒餅除了芝麻香、酥香、餡香,還多了一種煙火香,似乎把爐中炭火的香氣也吸收到燒餅中了,而這種炭火香氣正是電爐燒餅所沒有的。
并且,在買缸爐燒餅等侯的過程中,眼看著燒餅師傅把-個一個的面劑只一會兒功夫就變成一個一個噴香的燒餅的過程,也是一種有趣的懷舊享受。
我至今鬧不明白,幾乎所有燒餅師傅搟面劑的搟杖用的都不是像我們普通人家搟面皮的搟杖,而是一種特制的被稱為燒餅錘子的玩意:一段圓木料,車光了,約有酒瓶粗細,長約四五寸,形如一個小碌碡,中心有一個指頭粗細的孔,穿進大致同樣粗細的可以在孔內轉動的一根圓木棍,圓木棍兩頭伸出小碌碡之外各約一掌之長,搟面劑時雙手便抓著這伸出的部分讓碌碡碾壓面劑成型。奇怪的是燒餅師傅一面用它滾壓面劑,一面不時地用它在案板上敲幾下,發出震耳的敲擊聲,相距很遠就能聽到。我想不出這樣敲幾下跟制作燒餅在技術上有什么聯系,要說是有什么作用的話,更像是在為賣燒餅做的一個有聲廣告,大老遠的聽到這種聲音就知道有人在那里賣燒餅,仿佛是在告訴你:正在營業中,歡迎光臨!
另外,這樣敲敲,也可能為了提提神。因為做燒餅其實是一件很辛苦的工作,每天早晨天還沒亮(大概四點鐘左右)就要起來做準備工作:兌堿、和面、制作油酥、制備蔥花和羅卜絲等餡料以及生爐子等。這樣才能讓人們在早晨上班前就能吃到熱騰騰、現出爐的燒餅。將案板敲幾下,既是做廣告,也可以讓忙了幾個小時已經有點疲乏的身心清醒清醒,提提精神,好繼續為人民服務,為自己掙錢。
這樣敲敲,也可能是人們通常把做燒餅不稱為“做”而稱為“打”的原因吧!
燒餅還有一個不同于其他面食的特點,那就是要現做現吃,要趁熱吃,好在燒餅出爐后十分鐘以內吃完,長也不宜超過一個小時。過了一個小時再吃,燒餅那種特有的香、酥、脆的感覺便大打折扣。所以人們買燒餅總愛買剛出爐的熱燒餅,這大概也是買燒餅大都要稍等一會的一個重要原因,即使偶爾出現無人買餅的空閑時段,燒餅師傅寧可讓爐子空在那里,也不敢繼續烤制一些備貨以待人多時銷售,無法做到忙閑互補。如果買回家的燒餅天吃不完,第二天再吃,冷吃則硬得很難咬嚼,如加熱,則不論你用什么方法,用微波爐、電磁爐、電烤爐、煤氣爐……都不能再讓它恢復剛出爐時的色、香、味,吃在嘴里,似軟非軟、似硬非硬、似脆非脆、如同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說起來很奇怪,連面條這種需要隨煮隨吃的食品,也已經被做成了可以跨時空銷售的方便面了。但燒餅卻似乎仍然只能隨做隨吃。據說黃橋燒餅已經做成了像月餅那樣的精美盒裝燒餅,可以跨時空銷售和攜帶了,我沒有吃過這種盒裝燒餅,不敢亂下評語,不知道它還能保持著剛出爐燒餅的那種色、香、味嗎?
寶應有一句俗語:回爐的燒餅不香。既是吃燒餅的經驗總結,也是人生的經驗總結。
一個人在一個單位工作了一段時間,對自己的境遇不滿,見異思遷,于是跳槽到另一個單位去。但是在另一個單位干了一段時間,突然覺得各方面還不如原單位好,于是又重新跳回原單位,俗稱就叫回爐的燒餅。我以前在單位里就曾經碰到過這樣一個人,單位的領導和同事看他的眼光都有點怪怪的,他自己似乎也渾身的不自在。所以在此奉勸那些喜歡見異思遷的人,不要輕易跳槽。一定要跳槽,要想想清楚,出去了,就不要再回來了,請記住,回爐的燒餅,不香!
然而沒有吃過回爐燒餅的人,無法體會到吃回爐燒餅究竟是一種什么滋味,沒有過跳槽后又跳回來的經歷的人大概也很難體會那是一種什么滋味。
剛出爐的燒餅很好吃,如果再來一碗豆漿佐餐就更好了,沒有豆漿,牛奶也可(稍遜于豆漿)。而綠茶則似乎不甚相宜,倒不是說綠茶本身有什么不好,總覺得綠茶之香和燒餅之香會彼此掩蓋,彼此削弱,致使既不能充分品味享用燒餅之香美,也不能充分品味享用綠茶之香美。所以,吃燒餅,如沒有豆漿,我寧可倒一杯白開水,也不用綠茶,白開水雖然無味,但至少它不會掩蓋燒餅的香味。至于什么雪碧、可樂則更不相宜,雪碧、可樂也許只能和麥當勞、肯德基這些洋玩意相配。不知道這是不是就是易經里所說的萬物相生相克的道理。
早晨的燒餅佐豆漿,午睡后的綠茶佐茶干,傍晚的五香蠶豆或咸菜毛豆米伴它三杯兩盞淡酒,對草民而言,這次第,怎一個美字了得。
微眾餐飲服務有限公司(青島分公司)【19137125366】在山東省青島市本地專業從事紅蓋燒餅爐下單即生產,價格低,發貨快,效果好 ([城市群])可送貨上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