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參數 | |
---|---|
產品價格 | 電議 |
發貨期限 | 電議 |
供貨總量 | 電議 |
運費說明 | 電議 |
范圍 | 無縫合金鋼管_高溫供應范圍覆蓋安徽省、合肥市、馬鞍山市、蚌埠市、黃山市、阜陽市、亳州市、六安市、巢湖市、銅陵市、淮北市、淮南市、蕪湖市、安慶市、滁州市、宿州市、宣城市、池州市 潁州區、潁東區、潁泉區、臨泉縣、太和縣、阜南縣、潁上縣、界首市等區域。 |
在近日中鋼協召開的“鋼鐵行業財務工作座談會”上,劉振江也表示,我們處于結構調整期,產能結構已通過去產能明顯改觀,但其他結構性的問題仍有待逐步解決。其中重要一點便是資本結構矛盾突出,資產負債率高,造成財務負擔重。
劉振江說,鋼鐵行業目標是經過3-5年的努力,平均資產負債率降到60%以下。一年來鋼鐵企業積極主動去杠桿,鋼鐵行業平均資產負債率同比下降2.59個百分點,但仍然處于較高水平,達67.23%。
“2017年鋼鐵行業僅利息支出就達到842.82億元,”劉振江表示,鋼企財務成本較高,長貸與短貸的債務結構調整仍未完成。從平均年化資金成本率來看,其從2016年的5.06%上升到2017年的6.22%,而今年3月份年化資金成本率更是上調至7.22%,遠高于銀行一年期貸款利率4.35%的水平。
劉振江說,將加大去產能過程中債務處置水平,進一步協調落實與銀行機構簽署債轉股方案,推進降本增效,調整投資策略,加大直接融資比重等方式去杠桿。
“盡管形勢發生變化,但鋼鐵行業的主要矛盾和發展壓力仍存。”張志祥說,目前鋼材質量穩定性、均勻性和使用性能、使用壽命與實際需求與期望還有差距,不能滿足建設現代化高質量經濟體系對鋼鐵產品的更高需求。另外,張志祥指出,定位新形勢下的企業發展方向,產品結構,短流程煉鋼比例,綠色友好發展,息網絡技術應用等問題也需要持宜電則電、電代優先,2018年完成煤改電6.2萬戶;積極推進光熱能、生物質氣等可再生能源取暖方式,實施光伏 電代煤取暖試點示范工程建設。
推進集中供暖和農業生產清潔燃燒改造。石家莊市縣城及以上區域集中供暖和清潔供暖率達到90%以上;農業設施生產單位清潔燃燒改造完成80%。
強化煤炭市場監管。凡是銷售劣質散煤的網點,一律關停取締;在“禁燃區”和完成煤改氣、煤改電工程的區域,一律取消散煤銷售網點;加強對互聯網售煤網站監管,防止網上銷售的劣質散煤流入。
深化燃煤鍋爐治理。10月底前,淘汰35蒸噸/小時及以下燃煤鍋爐以及茶爐大灶、經營性小煤爐,基本實現石家莊市范圍35蒸噸/小時及以下燃煤鍋爐“清零”;除層燃爐、拋煤機爐外,其他65蒸噸/小時以上燃煤鍋爐完成超低排放改造。
開展殯葬火化爐和焚燒爐專項治理。10月底前,石家莊市殯儀館的52臺火化爐、焚燒爐完成改造或更換,煙氣排放達到《火葬場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
削減煤炭消費總量。年底前,實現石家莊市煤炭消耗量凈減80萬噸。
做好清潔能源供應保障。建設完善電力輸配、天然氣等基礎設施,大力推進外購電工作,完善天然氣集輸干線和城區供氣支線網絡。
加強工業污染綜合治理
深化“散亂污”企業治理。10月底前,全部完成取締、改造和搬遷任務,實現“散亂污”企業清零目標。
完成化解過剩產能任務。10月底前,完成省下達目標任務:壓減水泥產能350萬噸、焦炭產能130萬噸。
加快重點企業退城搬遷。年底前,在完成11家企業搬遷任務的基礎上,力爭再完成6家企業搬遷任務。
促進工業企業達標排放和超低排放改造。以鋼鐵、焦化、建材行業為重點,10月底前,完成年度項目超低排放升級改造和有色煙羽(“冒白煙”)治理任務。石化、化工、有色(不含氧化鋁)等行業企業及使用鍋爐,按要求執行特別排放限值。
開展燃煤電廠深度治理。開展電力行業深度減排專項行動,實施電廠有色煙羽(“冒白煙”)深度治理;對具備深度減排改造條件的燃煤機組,2年內完成改造任務。
深化揮發性有機物治理。將石家莊市所有涉VOCs排放的工業企業,全部納入清單式管理,6月底前,安裝VOCs在線監控設備或超標報警裝置,實現自動在線監控。
實施汽修噴漆行業污染整治。6月底前,石家莊市含噴漆作業的汽修企業,全部安裝室內噴烤漆設備,并配備廢氣處理設施;取消露天噴漆作業。
開展惡臭氣體專項治理。加強工業企業惡臭氣體排放設施的源頭密閉管控,對重點部位加裝收集處理裝置;重點加強VOCs行業、醫療制劑和危廢類企業、垃圾轉運站、公共廁所等行業和領域的惡臭氣體治理,確保達標排放。
數十年來,囯勁合金(阜陽市分公司)始終引導 棒材制造品質,并持續沉淀,創立數字化,自動化,模具化的工藝標準,各主要 棒材部件已實現專業化、 規模化生產,絕大多數 棒材產品可以滿足客戶短時間交貨的需要。
元。
11月末,外幣存款余額7315億美元,同比下降6.8%。當月外幣存款減少72億美元,同比多減129億美元。
四、11月份銀行間市場同業拆借月加權平均利率為2.49%,質押式債券回購月加權平均利率為2.46%
11月份,銀行間市場以拆借、現券和回購方式合計成交103.53萬億元,日均成交4.71萬億元,日均成交比上年同期增長30.5%。其中,同業拆借日均成交同比增長86%,現券日均成交同比增長69.5%,質押式回購日均成交同比增長21.5%。
11月份同業拆借加權平均利率為2.49%,比上月末高0.07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低0.43個百分點;質押式回購加權平均利率為2.46%,比上月末高0.07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低0.54個百分點。
五、當月跨境貿易結算業務發生4843.3億元,直接投資結算業務發生2016.7億元
2018年11月,以進行結算的跨境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及其他經常項目、對外直接投資、外商直接投資分別發生3567.5億元、1275.8億元、464.9億元、1551.8億元。端和需求端均存在較大壓力。上周市場一度傳出利多消息,但隨后被證偽,本周山東上游新裝置有即將投產消息傳出,而港口一套下游烯烴裝置檢修,多重利空下甲醇價格急劇下跌。
宏觀方面,月初,G20峰會在阿根廷順利召開,中美雙方達成協議,承諾不會繼續加征新的關稅,中美貿易摩擦進一步惡化的可能性,極大地緩解了市場的緊張情緒。12月7日晚21時40分左右,國際主要產油國在歐佩克會上宣布同意“歐佩克+”合計減產120萬桶/日。雙重利好下,國際油價開始快速拉升。數據顯示,紐約商品交易所2019年1月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上漲4.53%,報53.81美元/桶。2019年2月交貨的倫敦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上漲4.70%,報62.84美元/桶。然而,后期減產協議的執行情況還需進一步關注。此外,美國媒體6日報道,美國上周成為石油凈出口國,打破過去將近75年對進口石油的持續依賴,美國石油產量的增加,或將抵消歐佩克減產帶來的部分利好。
從基本面來看,姚瑤表示,冬季期間,國內上游天然氣制甲醇裝置有停車和降負情況,但今年環保不及預期,煤以及焦爐氣制甲醇開工偏高,近期甲醇價格下跌后上游利潤雖有走差,但并未達到逼停裝置的地步。后期供應將因天然氣制甲醇裝置停車而受限,但在國內煤及焦爐氣制甲醇裝置運行相對穩定預期下,整體供應將高于去年同期。國外方面,目前中東和東南亞地區裝置開工較好,進口利潤修復,伊朗貨物大量涌入中國,預計12月從伊朗進口到中國的甲醇量將在30-35萬噸,高于今年平均水平,12月進口供應將增加。從下游來看,目前烯烴需求仍乏力,浙江興興MTO裝置10月中旬以來維持停車,2019年2月前重啟概率不大,而烯烴新裝置的需求增量在2019年一季度及之前兌現的概率較小。進入年底后,甲醛等傳統需求將進入淡季,需求將下滑。受環保政策影響,今年的甲醇燃料需求未能重現去年的爆發式增長,不及市場預期。短期內下游需求將維持弱勢。在供給高位但需求弱勢的背景下,后期港口庫存極有可能出現和往年季節性相背離的累庫局面。
huhaitan
20年,全省接納省外來電能力達到3500萬千瓦。
(九)提高天然氣消費比重,替代煤炭消費。堅持內外并重,構建多元化的天然氣供應體系。積極擴大天然氣消費市場,調整燃料結構,鼓勵發展天然氣直供大用戶,推動重點工業企業、工業園區實現天然氣直供。到2020年,天然氣消費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提高到7%左右。
三、保障措施
(一)明確分工,壓實責任。煤炭消費減量替代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各級、各有關部門要按照任務分工,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抓好落實。省政府有關部門要發揮好“決策參謀部”“落實推動者”的作用,堅持問題導向,制定專項工作計劃,加強協調督促;煤炭消費壓減量要實施清單式管理,做到可核查、可統計。各市政府作為煤炭消費總量控制的責任主體,要發揮好“壓力傳導部”“落實執行者”的作用,傳導好壓力、履行好職責,切實防止“邊減邊增”“名減實不減”“有減有不減”等情況,強化目標導向和結果評價,確保完成煤炭消費壓減任務和總量控制目標。各縣(市、區)政府要發揮好“一線指揮部”“落實落地者”的作用,糾正過度依賴資源能源消耗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對于確定的關停并轉任務,明確時間表和路線圖,明確責任部門和責任人,下定決心、敢抓敢管,爭取主動、防止被動,實施鐵腕治理、強力攻堅,爭取盡快形成煤炭消費壓減實際效果。
(二)強化監管,防止反彈。對2017年及以前清環境與三年前早已不可同日而語,供需水平從此前的嚴重過剩轉為相對平衡,企業經營效益從利到實現合理利潤水平,行業從脫困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自2016年全力攻堅去產能以來,中國鋼鐵僅2016年當年就完成去產能6500萬噸,隨后的2017年完成去產能5500萬噸,同時,圍剿“地條鋼”行動,直接產能1.4億噸。這意味著,若2018完成3000萬噸的目標,鋼鐵行業去產能總量將達近3億噸。
“近兩年粗鋼產能壓減幅度超過20%,產能利用率也從2015年的70%左右提高至2017年的80%,基本進入合理區間。”張志祥說。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此前數據顯示,因國內宏觀經濟形勢和主要下游用鋼行業發展明顯好于預期,2017年中國鋼材實際總消費量7.25億噸,同比增長7.7%,較我國同年粗鋼產量8.32億噸相比基本處于平衡。
但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以來,鋼企擴產能沖動現象明顯。中鋼協數據顯示,今年1季度全國生產粗鋼2.12億噸,同比增長5.4%,平均日產粗鋼235.72萬噸,是歷史同期值。
“需堅定不移化解過剩產能,態度堅決嚴防‘地條鋼’死灰復燃、嚴禁新增產能,實施產能置換。”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秘書長劉振江表示,2018年鋼企在利潤驅動下,粗鋼產量增長過快,將加大市場下行壓力。
據了解,除鞏固去產能成果外,去杠桿、防范資金風險;加速鋼企兼并重組,進一步提高集中度;廢鋼鐵產業發展、鋼材高質量發展等方面或是新版指導意見的重點。
“相關部門正進一步研究推進企業兼并重組的辦法。”張志祥表示,鋼鐵行業需加大資源整合力度,減少和避免同質化競爭,推動企業兼并重組,形成若干個生產規模更大的鋼鐵集團,進一步提高產業集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