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參數 | |
---|---|
產品價格 | 電聯/套 |
發貨期限 | 當天 |
供貨總量 | 999 |
運費說明 | 面議 |
范圍 | 利川市EN15085認證(三亞)帶標機構服務網絡覆蓋湖北省、武漢市、宜昌市、黃石市、襄陽市、荊州市、十堰市、荊門市、鄂州市、孝感市、咸寧市、隨州市、恩施市、黃岡市 利川市、建始縣、巴東縣、宣恩縣、咸豐縣、來鳳縣、鶴峰縣等區域。 |
哪些項目需要形成過程,哪些項目只需要有文件即可?(IATF16949的理解)
在IATF16949中,這些項目需要形成過程:
1、產品的管理
2、管理校準/驗證記錄
3、人員培訓需求、質量意識的管理
4、內部審核人員的能力
5、員工授權和激勵過程
6、記錄的保存管理
7、顧客工程規范的管理
8、特殊特性的識別和管控
9、供應商的選擇過程
10、供應商的控制類型和程度
11、采購品的法律法規的符合性
12、供應商的監視
13、二方審核
14、生產維護
15、認證標識和可追溯性管理
16、產品和生產過程更改的控制
17、過程控制臨時更改的管理
18、返工產品的控制,驗證對原規范的符合性
19、返修產品的控制,驗證對規范的符合性
20、不合格品的處置過程
21、內部審核過程(方案、計劃、實施記錄、糾正措施)
22、問題解決過程
23、適當防錯方法的使用。
24、持續改進過程
IATF16949認證各個章節容易發生的問題
IATF16949標準第四章容易發生的問題
1.有些外部支持場所認證機構納入了審核的范圍,但在組織的質量體系的范圍里沒有描述;
2.對于一些集團審核的案子,特別是有多個支持場所的,由于在質量體系范圍沒有清晰的定義清楚,導致有些支持場所沒有覆蓋;
3.未識別產品的要求;
4.顧客特殊要求識別不充分。
IATF16949標準第五章 容易發生的問題
1.管理者的職責、權限和責任沒有形成書面聲明;
2.管理者沒有執行其職責和權限;
3.應用組織結構圖的地方,沒有體系或接口支持信息;
4.人員和部門之間的接口和聯系不存在或沒有定義;
5.不存在方針聲明;
6.方針聲明書面化,但沒有在所有層次被理解或實施,尤其在車間現場。
IATF16949第六章 容易發生的問題
1.沒有清晰定義目標;
2.質量目標控制系統實際不存在;
3.目標未層層分解,沒有分配人員職責;
4.應急計劃未定期評審。
IATF16949第七章容易發生的問題
1.缺少足夠資源;
2.缺少經過培訓的人員。(組織制定了需要的培訓,但沒有執行);
3.對執行”影響產品要求符合性工作”人員的定義過于狹窄;
4.臨時工沒有受到足夠培訓;
5.沒有培訓記錄,或記錄不充分;
6.員工缺少適當的教育、培訓或經驗;
7.對培訓需求沒有進行評估;
8.培訓計劃不充分;
9.沒有考慮培訓在工作執行中的效果;
10.企業環境不鼓勵創新和改進;
11.沒有人負責操作監視和測量系統;
12.應該包含在監視和測量系統中的設備沒有在系統中(尤其在研究和開發領域);
13.監視和測量無法溯源到國際或內部標準;
14.無法確保可調試設備沒有被改為無效校準;
15.當設備沒有校準時,沒有評估之前結果的影響;
16.內部實驗室沒有被正確闡明并設立;
17.外部實驗室不符合ISO/IEC17025或 等同標準。
IATF16949第八章 容易發生的問題
8.1章節容易發生的問題
1.對5M1E缺少證實的策劃;
2.沒有設立產品或項目目標;
3.確認和驗證策劃不充分。
8.2章節容易發生的問題
1.不存在合同程序;
2.程序不或錯誤理解(經常是故意的),或相互矛盾(如:設計、銷售和生產之間);
3.記錄不充分或不存在;
4.顧客的要求未完全考慮;
5.沒有處理訂單的文件化程序;
6.顧客經驗的反饋不充分;
7.沒有考慮交付和交付后活動的要求。
8.3章節容易發生的問題
1.設計職責/權限/接口沒有以書面形式指定或執行;
2.團隊沒有協調,尤其在產品責任和過程責任之間;
3.圖紙沒有控制,因為:公差不合理;圖紙沒有被檢查或驗證;圖紙未經認可,或者沒有使用更改控制系統;圖紙出現主觀描述。
4.缺少實際設計評審,例如個人(自愿選擇伙伴的人)操作的一個系統;
5.一個系統出現在書面文件中,但未使用;
6.指定的公差不可能實現(如:缺少生產介入);
7.原型樣件不符合關鍵檢查項目;
8.用戶手冊的要求,設計幾乎完成時才開始;
9.用于實驗工作的量具和試驗設備沒有校準;
10.抽樣系統有缺陷或沒有被客戶同意;
11.一個具體產品或項目缺少質量計劃,該產品或項目要求質量手冊中的標準程序發生偏差或增加。
12.太多的設計沒有被生產介入,這導致生產不能執行這些無法實現的規范。
8.4章節容易發生的問題:
1.缺少或沒有證據顯示外部提供方得到控制;
2.沒有可接受外部提供方的記錄;
3.違背了“僅從批準的供應商采購”的規則;
4.采購文件里沒有足夠的數據;
5.簽訂合同時,沒有通知供應商質量管理體系要求;
6.沒有執行自己的體系(如,電話訂單沒有確認)。
8.5章節容易發生的問題
1.滿足顧客要求的要素被忽略,例如足夠的設備和人員培訓要求,被忽略;
2.對人員、機器、材料、工作方法、環境等的控制,缺少可證實的策劃;
3.產品或項目的目標沒有設立;
4.確認和驗證策劃不夠充足;
5.書面的工作/職位指導書或程序不夠充分,缺少該指導書或程序會影響質量;
6.零部件、原材料,或產品沒有標記;
7.批次標識有要求時,批次零件彼此疊加;
8.在追溯性必要時,缺少一個階段或操作。
9.顧客/外部供方財產項目被損壞或沒有被正確存放;
10.顧客/外部供方財產沒有被充分識別;
11.顧客/外部供方已經提供材料、設備等,但是對此沒有驗證。
8.6章節容易發生的問題
1.物料接收缺少控制(如,要求試驗/檢驗的材料直接轉到存貨);
2.分配給生產的材料沒有標識,也沒有被完全控制;
3.指定的檢驗或試驗沒有執行;
4.檢驗或試驗記錄丟失;
5.終檢驗或試驗被繞過,或者公司產品批準程序沒有執行;
6.返工產品沒有完全重新檢查。
8.7章節容易發生的問題
1.不合格材料未被識別或放置在未指定的地方;
2.沒有定義返工的評審和處理職責;
3.沒有規定返工要求;
4.返修或返工沒有重新檢查。
IATF16949第九章 容易發生的問題
1.內審按要素審核,而不是按過程方法審核;
2.企業不存在審核系統;
3.對審核發現沒有采取糾正措施;
4.使用審核員沒有充分培訓;
5.沒有獨立的人員執行審核;
6.內審文件和記錄不完整;
7.不存在管理評審系統;
8.內部審核結果的糾正措施沒有執行;
9.評審作為一個“事件”而不是作為一個持續過程;
10.不能保證定期評審整個體系。持續的績效和體系評審是管理評審過程的一部分。
IATF16949第十章 容易發生的問題
1.書面糾正措施計劃沒有被執行;
2.糾正措施的職責沒有被指派;
3.強調“問題解答”勝于和持續改進;
4.產品失效重復發生的能力不充足;
5.只有應用失效再發生的糾正措施,沒有應用防止問題不發生的實際措施(如,未正
ISO45001:2018標準“7.1 資源”條款的審核方式
S7.1的理解:
一)資源的范圍:
2011版注1:資源包括人力資源和專項技能、組織基礎設施、技術和財力資源。
28002:在確定建立、實施和保持職業管理體系所需資源時,組織宜考慮:
——運行特需的財力、人力和其他資源;
——運行特需的技術;
——基礎建設和設備;
——信息系統;
——專業技能和培訓的需求。
綜上:資源可以包括:人力資源(含人員的能力、資質和組織的知識管理);基礎設施(符合策劃的專用建筑、設備、設施、ICT信息通信和技術);資金。
二)如何確定是否“所需”(必須、適宜):
1.合規性要求:生產法律法規(如評價、排污許可證、特種設備等)、職業法律法規(如職業衛生三同時、職業病危害因素評估和檢測、職業病防治、有毒物品、個體防護等)等法規要求,以及與相關方簽署的法律義務(如勞動時間、非歧視性申明)。——彈性較小。
2.與體系戰略、經營計劃、方針、目標、風險、危險源及相關的管理措施相對應的能力及其保持。——彈性較大。
3.與相關方滿意為衡量標準的評價:顧客滿意、雇員滿意、合作方滿意、股東滿意、社區滿意、工會滿意、上級滿意等。——彈性較大。
三)如何提供:
1.采購和配置所需資源,并列入公司資產統一管理;
2.租借部分資源(人或物,通常包含技能等);
3.采用外包、承包的方式,由外部供方提供部分資源(人或物,通常包含技能等)并對資源實施管理;
4.財務部門提供資金預算和資金供給。
四)體系對S7.1的管理要求:
通過目標管理、內審、管理評審及日常運行監視,持續評審資源的充分性。“宜對資源及其配置通過管理評審來進行定期評審,以確保其足以實施包括績效測量和監測在內的職業方案和活動。對于已建立職業管理體系的組織,通過比較計劃實現的職業目標與實際結果,至少可對資源的充分性進行部分地評估。在評估資源的充分性時,還宜考慮到計劃的改變和(或)新的項目和運行的出現。”——28002
如何審核S7.1:——基于認證風險的審核和評價
一)基于合規性要求的評價:
在管理層審核企業經營許可(評價、三同時、特種設備、職業危害因素檢測等)、合規義務、合規性評價、不符合整改(包含外部驗廠)等管理要素時,以正面取證與反面取證相結合的方式,獲取企業的資源信息。評價標準:如果沒有或失效,企業違法違規。
二)與方針、目標、風險、危險源及相關的管理措施相對應的能力評價:
在管理層及各現場審核時,在評價風險的控制能力時應關注資源提供的充分性及資源的有效性。評價標準:如果沒有、不充分或失效,導致風險控制失效。
三)基于相關方滿意(抱怨、投訴、事故事件、社會形象)的評價:
反面取證的方法:因相關方不滿意,分析出體系資源不充分。
四)記錄:
1)現場審核記錄:
在管理層描述概貌;在各現場描述其充分性和能力的保持。
2)審核報告:4資源配置
管理體系運行過程所需資源配置情況評價,包括人員的能力/意識/滿足能力,基礎設施設備和特種設備管理,工作環境和知識等。資源變化情況(監督)。
可以描述:1)與合規義務相對應的資源的充分性、合規性(如特種設備安檢、職業病防治等),以及資源保持的風險(如租賃或許可到期);2)與人力資源有關的組織機構和職責、能力、意識,以及與運行有關的專業技能(資質)、知識等是否充分;3)企業的經營狀態和資金保證能力(如體系資金預算)。
襄陽(十堰)GJB9001C認證對需要證實性能,而又無法完整、有效或經濟地實施產品檢驗的過程進行識別,并對這些過程進行 確認。例如焊接、粘接、硫化、熱處理、表面涂覆等。這些過程應以成文信息明確。確認過程能力通常是考核人、機、料、法、 環、測等相關因素的影響。確認的范圍應覆蓋產品實現的相關過程以及與該過程有關的相關產品。確認的時機應在過程正式用于 產品和服務提供的過程實施運行前進行,即先進行"確認",后用于產品和服務提供的"實施"。組織應在規定的時間間隔或過程條 件發生變化時實施再確認。 襄陽(十堰)GJB9001C認證通常情況下確認活動按以下要求實施∶ 1)明確確認過程的范圍,考慮覆蓋產品實現的相關過程以及與該過程有關的相關產品; 2)預先規定需確認的具體項目、內容、擬獲得的結果(質量特性)驗證方法、合格判定準則以及審查和批準的程序; 3)進行設備認可和人員資格鑒定。應規定確認過程所需生產設備、監視和測量設備的能力(精度和鑒定狀態等)要求,按照規定 的能力要求對擬使用的生產、監視和測量設備的能力進行認可,包括對設備的精度和狀態進行認可;對過程參與人員的資格,包括 教育、培訓、技能和經驗等提出要求,并確認其資格能滿足該過程的作業要求; 4)規定過程的方法和程序,如過程參數、工作環境、操作程序等; 5)按以上策劃的要求實施確認,驗證過程輸出結果,證明其符合接收準則; 6)經評審和批準后,將相關內容納入工藝規程或作業指導書,作為特殊過程的控制要求,這些控制要求應與確認時的方法和程序 相一致; 7)為了證實對確認過程的控制,應記錄確認過程的有關人員、設備、過程參數、檢驗試驗結果、評審和審批等確認時的信息。 (7)識別易產生"錯忘漏"的薄弱環節,制定防止人為錯誤的措施。包括操作技能培訓、防錯技術及措施的利用、設置報警裝置、 采用自動控制等。還包括糾正人為錯誤后的技術總結和舉一反三等措施。 (8)實施放行、交付、交付后活動的控制。按本標準8.2.2條款的要求和8.1運行策劃的安排對產品放行、交付、交付后的活動實 施控制,具體活動參照8.6和8.5.5條款要求實施。應依據策劃的安排實施控制,如應明確放行(工序間的轉序)的約束條件、交 付(指交付給顧客)的約束條件(如組織完成了規定的檢驗和試驗并確認符合接收準則后方可交付產品和服務),確保向顧客交 付的產品經檢驗(試驗)符合驗收標準。按規定(合同、技術協議、承諾)的要求開展交付后活動。 (9)控制數字化制造過程。確定數字化制造所需的應用技術,提出相應的控制要求,規范信息格式、數據接口、電子簽名、版本 控制等。 (10)控制生產所需的原材料和其他輔助材料。應按8.3.5 設計和開發輸出給出的采購的適當信息,對原輔材料進行控制。原輔 材料應經進貨檢驗且有合格證明文件并符合使用條件。 (11)控制用于生產過程的計算機軟件。如數控加工、整機操控、調校用的程序,在正式用于生產和服務提供前進行確認,并履 行批準手續。確認可通過樣件試加工的方法驗證等能夠證實軟件能力滿足策劃要求的適當方式進行。也包括生產和服務使用的計 算機軟件,應關注條款k)與條款i)之間的關聯,采取相適應的措施控制數字化制造過程中說使用的計算機軟件。 (12)控制溫度、濕度、清潔度、靜電防護等重點環境。當產品特性形成的過程受環境條件影響時,應根據產品特性需要實施相 關工作環境參數的控制,在相應的過程文件中做出明確的規定,并保持監視、測量、控制和改進措施的記錄。還應綜合考慮物理 、化學、社會等多種因素所構成的其他環境影響。 (13)識別并控制多余物。對多余物的控制做出規定,多余物控制環節包括對相關現場、過程的排查、清理和防護。在生產和服 務提供過程中,應識別需要控制多余物的場所和過程(包括軟件產品)。 (14)規定技藝評定準則。確定技藝評定準則的需求,采取適當方式規定技藝評定準則,如文字描述、圖樣、標準;或者樣件、樣 板;或圖示、噴漆用的色板、彎管用的樣件等。需要時,按測量設備的要求實施管理。 (15)實施首件自檢和專檢。按策劃要求開展首件自檢和專檢。自檢和專檢通常不使用同一件測量設備進行檢驗,保留實測信息 ,并對首件做出易于識別的標記,如對首件隔離擺放、涂色、使用標牌等。不宜實行首件自檢、專檢的產品,組織必須制定具體 的、行之有效的替代控制方法。 (16)控制器材代用。規定器材代用的方法和程序,完善申請、審查和批準手續。代用單的管理應符合組織策劃的要求,便于追 溯。影響產品功能特性和物理特性的器材代用,應征得顧客同意,并納入技術狀態管理(控制)。對本條款的應用應與 8.5.6 協 調一致。